慢性肝病患者的營養與電解質管理實務
慢性肝病患者常面臨營養不良、肌少症與電解質失衡等複雜問題,這些因素會隨纖維化(fibrosis)與門脈高壓(portal)進展而惡化,影響篩檢(screening)、分期(staging)與治療耐受性。本文整合臨床實務中對nutrition、鈉與液體管理、電解質監測及多專業協作的要點,提供照護團隊與患者在日常管理與治療準備上的實務參考。
慢性肝病患者在病程中常見能量代謝改變、蛋白質分解增加及微量營養素缺乏,尤其在進展至肝硬化或重度纖維化時更為顯著。系統性的營養評估應同時考量臨床表現、影像與實驗室資料,並將結果納入整體病情分期(staging)與管理(management)計畫中,以降低併發症風險並改善療程耐受性。
本文章僅供資訊參考,非醫療建議。請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以取得個別化診療與治療建議。
如何評估肝病相關的營養狀態與 staging
營養評估應結合客觀與主觀指標:體重變化、BMI、體成分分析、握力測試與營養篩檢量表(如GLIM)。同時,影像檢查如超音波(ultrasound)與肝臟彈性掃描(elastography)可提供纖維化(fibrosis)與門脈壓力相關的結構性資訊;必要時以肝臟活檢(biopsy)確認病理學改變。將營養評估結果與肝病分期、肝功能指標整合,可協助判定干預時機與強度,並作為後續追蹤的基準。
肝病患者的熱量與蛋白質需求(nutrition)應如何調整
為防止肌少症與代謝惡化,大多數慢性肝病患者的熱量需求以每公斤體重30–35 kcal為起點,蛋白質建議約1.2–1.5 g/kg,並優先選擇高品質蛋白來源。避免長時間禁食,採用分餐或夜間點心以維持恆定的能量供應。對於合併腎功能不全或嚴重肝性腦病(encephalopathy)者,應在醫師與營養師指導下調整蛋白質與電解質攝入,並考慮使用支鏈氨基酸補充以改善蛋白代謝。
控制腹水(ascites)與門脈高壓(portal)時的鈉與液體管理要點
腹水是臨床常見問題,首要措施為限制鈉攝入並配合利尿劑治療。一般建議每日鈉攝入量以約2 g為參考值,但應個別化調整,並每日監測體重與電解質變化。難治性腹水可能需腹腔穿刺放液或專科介入。液體攝入須視低鈉血症或腎功能狀況而定,避免快速補液或脫水導致電解質劇烈波動。
電解質失衡與肝性腦病(encephalopathy)的關係與處理
慢性肝病患者容易出現低鈉(hyponatremia)、低鉀或低鎂,這些異常可加重肝性腦病或增加心腎風險。處理原則為找出並修正誘發因素(感染、出血、藥物等)、逐步安全糾正電解質異常、並適當調整利尿劑與藥物。對有腦病風險的患者,應在醫療團隊指導下調整營養攝入,避免片面限制蛋白質而導致營養惡化。
篩檢(screening)、影像(ultrasound、elastography)與抗病毒(antiviral)治療的營養意義
定期影像篩檢能早期發現肝癌或病情惡化,影像與彈性測定結果亦會影響治療決策。若需進行抗病毒治療或考慮肝臟移植(transplant),治療前的營養優化能提升療效並減少術後併發症風險。抗病毒治療改善病毒負荷後,肝功能與營養狀態可能逐步好轉,但期間仍需持續監測體重、營養攝取與電解質以便即時調整。
多專業團隊(hepatology)與長期管理(management)的協作要點
營養與電解質管理為動態過程,建議由肝病學(hepatology)醫師、臨床營養師、藥師、腎臟科及移植團隊協同照護。定期追蹤臨床指標、實驗室檢查與功能性評估(如握力或活動力)能協助早期發現營養惡化或代謝異常。對移植候選人,重視肌肉量與功能的改善有助於術後恢復與長期預後。
結論:慢性肝病患者的營養與電解質管理需要個別化、系統化且跨專業的照護策略。從全面的營養評估、熱量與蛋白質供應、嚴謹的鈉及液體管理,到電解質監測與影像或病理分期(staging)的整合,都是降低併發症、提升治療效果與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。持續與肝病專科及營養團隊合作,根據病情動態調整介入,是實務管理的核心。